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HAPPY NEW YEAR(请点击)


http://www.dancingsantacard.com/?santa=6237096

请点击以上地址,然后倒数1秒,

观看我的拜年舞步,祝你新年快乐!

喜欢的话你也可以上传照片,简单三步,

制作今年北美最流行的圣诞新年贺卡!

DO NOT WORRY! BE HAPPY!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The world this year

Dec 18th 2008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The credit crunch turned into a full-blown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September when Lehman Brothers, one of Wall Street’s big investment banks, declared bankruptcy and American officials seized control of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to prevent the giant insurer’s collapse. As panic spread, governments engineered the rescue of distressed banks or took them over directly. By the end of the month the remaining big Wall Street houses had either been absorbed by others or become bank holding companies.

America and Europe reacted to the unfolding crisis by unveiling broad bail-out packages for the financial system. After a battle in Congress America extended $700 billion in funding. With credit markets frozen, central banks took emergency steps to boost liquidity. America’s Federal Reserve made unprecedented market interventions, such as buying large amounts of short-term debt issued to companies to enable day-to-day financing.

Most central banks slashed interest rates. The Fed reduced its rates to near zero, lower than they have ever been.

The global stockmarket gains of recent years were wiped out. Hopes that emerging markets would remain buoyant during a downturn in the West were dashed when markets plummeted in China, India, Russia and elsewhere.

With job losses mounting, governments pondered measures to stave off a deep economic slump. Japan and the euro area fell into recession (using the definition of two quarters of negative growth) and America was officially declared to have been in recession since December 2007. The IMF, World Bank and OECD snipped their projections for economic growth next year.

A change is gonna come
ReutersEvents in the markets helped propel Barack Obama to a big win in America’s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hn McCain, Mr Obama’s Republican rival, was widely judged to have fumbled his response to the crisis.

Earlier, Mr Obama fought an epic battle with Hillary Clinton in the Democratic primaries. Mrs Clinton was given the job of secretary of state i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which starts work on January 20th. One of the new president’s top priorities will be to implement a stimulus package, the passage of which should be made easier by increased Democratic majorities in Congress.

Britain’s Gordon Brown won plaudits for his handling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t had looked as though 2008 would be a dismal year for the prime minister. His Labour Party trailed David Cameron’s Conservatives by some 30 points in the polls, but rebounded when the Tories failed to explain how they would have handled the crisis differently.

Yasuo Fukuda resigned as Japan’s prime minister in frustration at his inability to implement policy. The ruling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put Taro Aso into the job, but his future is in doubt as the country’s economy contracts.

Kenya was ravaged by violence following a disputed presidential election,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 fragile government of national unity in April. Two judges oversaw separate reports on the trouble that criticised politicians, police and the electoral commission.

Pakistan’s general election was a humiliation for the embattled presidency of Pervez Musharraf. His allies won just 16% of the seats, well behind the Pakistan People’s Party led by Asif Zardari, the widower of Benazir Bhutto, a former prime minister assassinated last year. Mr Musharraf eventually resigned when parliament threatened to impeach him; Mr Zardari won an indirect ballot to replace him.

The comandante’s last move
Fidel Castro stepped down as Cuba’s president, handing over the job to his younger brother, Raúl, whose plans to reform the island’s communist economy were slowed by two devastating hurricanes.

APA resurgent Russia invaded Georgia in August after Georgian forces entered the breakaway region of South Ossetia. It was Russia’s first big military incursion beyond its borders since it invaded Afghanistan in 1979. Moscow pulled its troops back, eventually, but recognised the independence of South Ossetia and Abkhazia.

Dmitry Medvedev won Russia’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March, though real power remained with Vladimir Putin, who became Mr Medvedev’s prime minister.

Radovan Karadzic, the Bosnian Serb wartime leader, was arrested in Belgrade, 13 years after being indicted for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He was sent to the war-crimes tribunal in The Hague to stand trial.

EPAIndia endured another year of frequent terrorist incidents, including a spate of bombings in one day in Jaipur. But even the experts were taken by surprise at the audacity of a co-ordinated attack by gunmen on Mumbai. Security forces fought the assailants over several days and at least 190 people were killed.

The violence was less severe in Iraq than in previous years; American forces handed responsibility back to Iraqi troops for Anbar province, the bloodiest zone in the first years of the insurgency. Iraq’s parliament endorsed an agreement that requires American troops to withdraw from Iraq altogether by the end of 2011.

Conversely, it was the deadliest year for coalition forces in Afghanistan since the 2001 invasion. In a chilling development, a 13-year-old boy was deployed as a suicide-bomber by the Taliban, killing three British marines.

After being dogged by corruption allegations, Ehud Olmert decided to step down as Israel’s prime minister. He remains in office until February’s general election, which Binyamin Netanyahu is currently favoured to win.

When no means wait and see
The European Union was thrown into a tizzy when Irish voters rejected the Lisbon treaty, which Eurosceptics see as an effort to impose the old draft constitution by the back door. EU leaders pressed Ireland to hold another vote.

The ideological divide in Latin America widened. Venezuela nationalised the cement and steel industries, Argentina’s government took over its private pension system and Ecuador defaulted on its foreign debt. But most governments in the region maintained their trust in free markets and inflation targeting.

Rest ye merry gentlemen
Merger activity dwindled compared with 2007. Several large takeover bids failed, such as Microsoft’s offer for Yahoo! and BHP Billiton’s pursuit of Rio Tinto. Hewlett-Packard did buy EDS, and Anheuser-Busch, which makes Budweiser beer, was taken over by Belgium’s InBev. At $52 billion, it was one of the biggest ever foreign acquisitions of an American company.

ReutersChina’s big year as host of the summer Olympics didn’t go quite according to plan. The games were a spectacular success, but China’s suppression of the worst outbreak of violence in Tibet in decades led to protests in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that took part in a relay of the Olympic torch en route to Beijing.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Olympics China suffered its worst natural disaster in 30 years when a massive earthquake rocked the province of Sichuan, killing some 70,000 people and leaving 5m homeless. China launched an all-out rescue effort that was widely praised.
In contrast, Myanmar’s ruling junta was roundly condemned for its response to a cyclone that left large swathes of the Irrawaddy delta submerged, causing at least 145,000 deaths. The furtive regime was eventually persuaded to allow a trickle of foreign aid into the deluged region.

Most carmakers had a rotten year, no more so than in America. Detroit’s Big Three went caps-in-hand to Congress for public assistance.

EPAThe price of oil breached $100 a barrel for the first time in January. Oil prices spiked at more than $147 in July, but fell by more than two-thirds as the world economy drooped.

The end of the commodity boom was especially welcomed in countries that had witnessed riots over high food prices earlier in the year.

Thaksin times
Thailand saw prime ministers come and go with alarming frequency amid a political crisis caused by a stand-off between allies of Thaksin Shinawatra, a former prime minister toppled in 2006, and pro-monarchy supporters. The latter staged a sit-in at Bangkok’s international airport for a week that left thousands of passengers stranded.

Canada’s Stephen Harper failed to win a parliamentary majority for his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two months after the election the prime minister had to suspend Parliament to avoid being ousted by the opposition.

Robert Mugabe won a presidential run-off election in Zimbabwe after his opponent, Morgan Tsvangirai, who won the first round, pulled out because of intimidation. A power-sharing deal gave the prime minister’s job to Mr Tsvangirai. Conditions remained miserable for most Zimbabweans; inflation (officially) ran at hundreds of millions per cent and cholera swept the country.

Thabo Mbeki was ejected by the 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from his post as South Africa’s president. Jacob Zuma, the ANC’s party leader, seems likely to win the job in 2009, provided that continuing court cases do not ensnare him. A breakaway party, the Congress of the People, may dent the ANC’s authority in a general election in mid-2009, though probably without ousting the ruling party.

Bernard Madoff, a Wall Street veteran, was arrested in possibly the biggest fraud in history; his Ponzi scheme may have lost investors $50 billion.

It was a bad year for Colombia’s FARC guerrillas. Two of their leaders were killed, one of them in a bombing raid by Colombia’s army on a camp just across the border in Ecuador, which prompted a break in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 army also rescued Ingrid Betancourt, the FARC’s most famous hostage.

A “farewell kiss”
Pundits began writing George Bush’s political obituary as his approval ratings sank to new lows. At a press conference in Baghdad a disgruntled Iraqi journalist threw his shoes (size ten) at the American president, an Arab insult.

The first protons were circulated around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Designed to help physicists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mass, some feared the experiment would create a gigantic black hole. Wall Street’s collapse just a few days after the LHC was switched on was deemed a coincidence.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对海南省检察院“送法下乡”的另类思考

  文 李永胜

  近几天,天涯社区网站的《天涯时空》栏目有些火,原因是由一篇署名为“检察院下乡!为海南这一创举叫一声好”的网文引起的(作者/金二石)。该文的视角点是:今年4月,海南省检察院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在该省农村中,因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缺位”而出现了不少的社会问题。此事引起了引起该省检察党组一班人的重视,当即决定在矛盾多发的乡镇、农场或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地,探索建立人民检察院派驻乡镇检察室制度。该文作者由此认为,在中国的大多数农村,尤其是海南的的边远农村,长期以来由于上高皇帝远,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很难深入,故而常常成为一些法律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因此,海南省检察院由这次“送法下乡”开始,探索出了一条法长久在乡的新路,值得为之叫好,更值得肯定和学习。
  此文贴出后,立即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这些热议,大致分为两种:一为“歌德派”,一为“缺德派”的。而《天涯时空》版版主,则是出于把这个有利于推进农村法制建设的问题,深入探讨下去的考虑,特将双方的意见来了个“二元对立法”,谓之——
  正方观点:
  海南检察下乡一小步,国家法制建设一大步
  海南检察院下乡一点意义都没有吗?驳一人林艮
  海南检察院驻乡,形式上已是进步
  反方观点:
  检察院在乡镇设立派驻检察室有什么意义?
  海南检察院下乡!叫好切莫这么急
  显然,《天涯时空》此举的目的就是“抛砖引玉”,旨在吸引更多关心国家法制建设的人来参加讨论,共同为农村的法制建设献言献策罢了。
  但遗憾的是,当我了解了海南省检察院这般作为的前因后果,和网民们正反两方面的热评之后,本来还有些支持正方意见的倾向,又一瞬间消失了。因为,我好像在其中发现了另外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众所周知,根据国家的《宪法》规定,我国的司法体系是由公、检、法3个部分构成的。其中这3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平等而又相对独立的关系。但在几十年来的具体司法实践中,这种司法机关之间相互平等而又相对独立的司法格局,却始终没有能够形成。而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则是,公安机关不仅在形式上高于或大于检查机关和司法机关,甚至实际上还在发挥着直接代替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办案、审案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文革”劫难时期,已经是见惯不惊的事。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虽然在立数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执法质量方面,却至今仍未能取得显著的进步。个中原由就在于司法机关之间平等合作的执法环境始终没有能够形成。很多地方仍是以“公安”为龙头老大,把检查和司法放置在了配角位置上。由此使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设备、经费、待遇等方面,明显地处于弱势地位。而在具体办案、审案过程中,还要受到来自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两个方面的制约。以致每当社会出现对司法机关“执法不公”、“执法不力”的责斥时,往往受到责斥最多的便是后两者。近年来,国家又提出了一个由地方公安局长兼政府副职的新规定,进而使公安机关的地位和形象又顿时升了一大格。这就给本来在司法体系中,已经处于被动地位的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办案、审案工作,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和难度。而这些隐痛,人们在责斥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或这或哪的执法弊端时,是不会看到它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司法环境下勉力作为的。
  在此,本文无力探讨和厘清我国司法机关在与国际司法体系接轨时,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先进管理模式,比如检察官应该是独立的,法官应该是独立的,而警官是不能独立的;比如检察机关立案后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刑侦权,司法机关在审案中应具有独立的审判权等等。可这些能够从体制层面上保证司法公正、公平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因而要使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真正挺起胸来依法执法,中间不知还有多少曲折的司法改革之路要走呢。
  
  那么,海南省检察院在如此步履维艰的情况下,为什么要“送法下乡“?
  首先,我想还是正视一下检察机关目前所处的司法环境。根据我国的《宪法》规定,检察院一般设在人口集中的县一级地区。这一地区,既是各种案件的高发区,也是检察机关发挥职能执法作用的用武之地。但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是,这些地方由于各种政府部门和职能部门林立,形成了一个大的刑事案件由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操持着,大的贪腐案件由党委、政法委、政府操持着的执法格局。而检察机关只有在其中操持那些费力不讨好的普通案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案件,其实才是最难查难办又没有多少油水可捞的。可以说这个内在原因,也正是造成人们指责检察机关“办案不力”、“执法不公”的难言之隐处。由此,我认为对海南省检察院借“55普法”之际,“送法下乡”,试图重新在乡建立监察室这一举措,不能单纯地为之叫好或不好。因为,这其中还有许多隐情值得深思。
  其次,再说建立乡检察室制度,早在90年代我国很多地方都尝试过了。原因是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过程中,由于它不能直接担当公安机关的刑侦作用才被逐渐撤销的。虽然乡里也常有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案件发生,但这些几乎都是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范围,必须待它们提交给县一级的检察机关立案时,才能开始发挥自己职能部门的执法作用。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在乡建立检察室的实际作用不大。且不论乡一级的贪腐案件尽管有,但与城市相比毕竟是少数的小猫小鼠。故而它的存在常常是形同虚设,既增加了民众负担,又容易引起司法部门之间的执法矛盾。
  当然客观地看,在那些司法机关确实“缺位”的乡建立检察室制度,也不失为一种因地制适的有效补救措施,它至少在形式上增强了农民知法守法,懂得诉诸法律的法制意识,这对于那些法律阳光难以照到的广大农民来说,自然是一个好上加好的事。但从整个国家司法体系的合理建构而言,就显得有些累赘和繁杂了。因为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里,各个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平等,各司其职的。所以,对海南省检察院这一“重走长征路”的成效如何,也值得深思。
  话说至此,有两句不顺耳的话也不妨说出来,供大家见教。
  一是他们这样做,会不会给人留下了一个在此之前,法没有下过乡的否定其它司法机关之嫌?二是会不会让人产生检察机关是否在城里难于发展了,想到乡下去开辟自己执法范围之嫌?
  
  总的来说,司法机关的使命和天职就是各尽其责,各自执行自己该执行的法律责任。而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司法机关是彼此既不能互相推诿,又不能相互抢活干。否则,就会造成一个好查办的案子大家争相查办,不好查办的案子谁也不愿管的法律失控局面。最近,海口市出现众多失地农民在省政府门前申诉一整天,竟然没有一个部门出来理睬和安抚,未必就没有这种互相推诿的原因在里面?可在那个省政府大院里,一府两院和各大部委都是俱在的。这就已经充分暴露出其中的致命症结:我们目下存在的首要问题,不是“送法下乡”的问题,而是司法机关之间和行政部门之间,如何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各自发挥职能作用的问题。
  至于如何才能改变和提高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执法地位、待遇,争取取得与公安机关同等条件的执法环境等问题,则是另一个如何深化司法改革的问题了。
  
  2008.12.23于四川

2008年12月22日星期一

苏州老外眼中的中国基建(from this is China)

My first evening back in the States last week I called my home in Suzhou to learn that water was coming up from the kitchen floor. “Are you sure it’s just not the sink leaking?” I asked, incredulous.

It seems it was indeed the floor leaking upward. A pipe laid in the concrete flooring of the 18th floor apartment had broken open. Workers on the scene said the quality of the piping and the workmanship in laying the plumbing was sub-par. The landlady hurried over to apologize vociferously. “When is William returning to Suzhou?” the worried landlady asked. “Next week Friday.”

“Good, everything should be fixed up by then,” she said wishfully. Everything, she did not seem to understand, included ripping up the tile flooring of the kitchen; pick axing the concrete covering the pipe; ripping up the wood-flooring in the adjacent living room (the water had seeped far and wide); and, of course, purchasing replacement items and laying it all down - supervised, of course - at a level of quality much higher than had gotten her into the sorry state in the first place.

Of course, by the time I’d returned to Suzhou, it hadn’t gotten done. Indeed, work had simply stopped a week after it had started. Best I can figure is the landlady understood clearly I was moving out of the property, wanted the last month’s rent and deposit returned and had no intention of paying any penalty for the breach of contract.

This incident puts me in mind of China’s own hurried infrastructure: both the hardware (roads, buildings, bridges and the rest), and the software - the attitude and level of pride with which Chinese construct their new society. Seems to me there is a distinct disconnect between the two, a dissonance: build it big, build it fast, ram it in before conditions change (economic, political), then deny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when - not if, but when - things go bad.

When will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t large figure out that the approach to social plumbing they’ve used through a dozen dynastic cycles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will of course spring a leak if laid without 21st century consideration?

2008年12月19日星期五

中产者:信念的力量(中国新闻周刊)

我们处在一个极剧变化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中产阶层的崛起无疑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然而,究竟哪些人算是中产阶层呢?那些年薪十万、有车有房有职业理想、有社会关怀的人?

  我们在呼唤一个物质上实现“中产”的阶层尽快出现时,还必须期待他们实现精神上的“中产”。只有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敢于为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去斗争的“中产阶层”,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

  除了一些客观难题,我们现在所说的中产阶层的精神存在同样是一个瓶颈。如果我们也仅仅只知道“独善其身”,只关注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就会失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精神意义。

  必须承认,中国已经有了庞大的中产阶层,但是只要有一天,我们的中产生活是以另一大群人的非中产生活为代价的,这就仍然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美好的生存需要大批有目标有理想的中产者。

  中国中产者:从浮现走向精神存在

  中产阶级的标准从单纯的经济收入向包括职业在内的多重因素的转向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 本刊特约撰稿/周晓虹

  你中产了吗?谁,我吗?

  是不是这话听起来耳熟?当然。仔细想来,这些年来,你可能不止一次回答过别人的这类问话,话题就是从你的钱袋子鼓起来后发生的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变化。

  看得见的变化包括你购买了宽大甚至有些奢侈的房子,学着邻居家的样子置了清一水的美克·美家,开上了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别克君威或宝马3系;你的妻子今天买了一件挡风的“伦敦雾”,明天又在想怎样攒钱买一个路易·威登。

  看不见的变化可能更多:你不仅大学早已毕业,而且也读完了MPA或EMBA;你关心自己社区的业主委员会的选举程序,也关心哪些人新当选为党或国家的领导人,当然更会关心2008年初的雪灾和紧随其后的汶川大地震;你还计划着或者再做些投资,或者在官场上再上个台阶,或者写本现在看的人越来越少的小说或干脆就没有人看的学术著作,你告诉自己人生不能闲着;当然,“熏陶”了30年,你也懂得了什么叫做品位:咖啡馆比茶馆常常更有品位,听歌剧比看电影也有品位,肖邦或莫扎特同样也比刘德华或“黑鸭子”有品位。

  你还不算“中产”吗?

  印度:5000卢比一样中产

  尽管中国的经济在30年中一直开着顺风车,它的年GDP从2650亿美金一路攀升到3.5万亿美金,2008年已经超过德国在这个世界上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但不要忘记,它有13亿人口。用共和国总理的话来说,再大的成绩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那么,在一个人均GDP尚不过3000美金的国家中,如果你已经有了品质越来越好的住宅和一辆性能尚可的私家车,还有一份年收入在5万甚至10万元以上的稳定工作(这还没有包括你妻子或丈夫的收入),你当然已经中产。

  但你还是怀疑,你怎么一不小心弄了个中产是不是?在你的眼中,中产阶级,比如美国的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别墅(single house),一家起码也有两三辆车,冬天去佛罗里达,夏天去缅因度假什么的。

  你好像还记得,在那本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说过,中国的中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你想到了荣毅仁;小资产阶级,比如作家张爱玲。无论是荣毅仁还是张爱玲,你好像都挨不上,所以你底气不足。

  2005年我去孟买访问,下榻的Heritage酒店有一个附设的餐厅。一天,和餐厅的经理聊天,问的是:“在印度,像你这样的经理算是中产阶层吗?”也许问话触及了自尊,彬彬有礼的经理觉得我有些白痴:“当然,你不知道印度是中产阶级国家吗?”联想到在飞往新德里的新加坡航班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印度有7亿中产阶级,看来文章的作者确实是以全体印度人民的自信为基础的。

  更有意思的是,那位经理告诉我,印度中产阶级的月收入恰巧也是5000,最低限度2000也行。不过,这既不是人民币,更不是美元,而是卢比。3年前,5000卢比换1000人民币。也就是说,印度人民对中产阶级的标准并不苛求。

  从布尔乔亚到白领:欧美的中产景观

  当然,中产阶层最初的出现不会和财产无关。

  还记得法国大革命前的“第三等级”吗?这应该就是最早的中产阶级的雏形。在1789年前的法国,除了教士、贵族以外,所谓“第三等级”,用托克维尔的话说,包括了“最有钱的商人、最富足的银行家、最干练的工业家、作家、学者同小农场主、城市小店主以及耕种土地的农民”。所以,真正属于中产阶级的是第三等级中那部分可以称之为布尔乔亚(bourgeoisie)的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因从事工商业和金融投资而拥有财富,但与教士和贵族相比,却既没有政治权力也没有社会地位。

  其实,在18世纪之前,布尔乔亚不过就是“市民”的意思。此后,资本主义兴起,布尔乔亚又有了两种新的含义:在工人眼里是老板;在宫廷及其他上流社会人士眼里是缺乏教养的人(说来可笑,我们常常将“布尔乔亚”视为一种教养,在毛泽东时代还可能因这种“教养”接受思想改造),它实际上表明了主流社会对向上攀爬的资产阶级的嘲弄态度。

  为了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力和地位,第三等级成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主力军,这是我们都熟悉的历史。我们不太熟悉的历史还包括,布尔乔亚们也通过另一条道路,通过自己的财富、通过消费的彰显,获得社会地位和声望的提升。他们置地、买房,学着贵族将色彩艳丽的墙纸和织物覆盖在墙上,挂镜、时钟、油画、塑像当然还有时装,都开始从贵族流向布尔乔亚家庭,他们一掷千金的气势开始令没落贵族自愧不如。

  中产阶层的标准从单纯的经济收入向包括职业在内的多重因素的转向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因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因为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我们前述的包括小农场主、小企业主和小商业主在内的所谓老式中产阶层人数越来越少,而大批与技术和服务有关的职业如经理阶层、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从事社会管理的人员越来越多,这些米尔斯所说的“白领”阶层构成了20世纪中产阶级的主要景观。

  其实,不仅这些新中产阶层失去了土地或商铺这些生产资料的财产,而且由于美国为人们实现商业梦想留下了太大的余地,加之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消解作用,新中产阶层们也远远没有法国第三等级当年的政治热情与气概。他们安于现状、独善其身,以致激进的左派社会学家米尔斯会借用希腊人的话反讽说:“白痴就是独善其身者。”但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这大批持政治后卫态度的中产阶层,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其诺防线”。

  中国中产阶层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历史要沉重得多。千百年来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充斥着小农的国度,自然条件的恶化和统治阶层的横征暴敛,使得大多数人连温饱都难以企及,更何况中产。

  近代以来,首先在上海,后来在北京、南京、广州等沿海地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入和中国现代化的展开,这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第一批中产阶级,并且在1930年代即民国政府的黄金岁月达到顶峰。这其中包括大大小小的荣毅仁以及给他们打工的经理阶层,在洋行里工作的小“买办”或第一代外企“白领”,大学教授、律师、艺术家以及像鲁迅、张爱玲那样的作家。当然,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也出现了第一批现代公职人员。不过,这些人数量非但不多,而且因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陷入巨大的生存危机之中。

  1949年的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对中产阶级却是一场灭顶之灾。因为革命信奉“均贫富”的信念,以及革命之后实行的消灭私有财产的公有制,中产阶层虽然没有像地主阶级那样遭受包括肉体消灭那样的“待遇”,但无论是民族资产阶级还是小资产阶级,在将自己常常并不算多的生产资料交给国家之后,也一直在接受革命带来的精神上的“洗礼”——包括承认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剥削或一种罪恶,用当时流行的语言叫“不劳而获”。

  在那之后的近30年中,中国的工业化尤其是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毛泽东立志消灭阶级差异的决心,以及勒紧腰带建设的方针,却无法造就一个和工业化相称的中产阶级。在1976年毛去世时,中国人基本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不过50元人民币,而农民的收入还不及这三分之一。

  变化就出现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谁都记得,邓公的“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政策造就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中产阶层。1985年,我还在天津南开大学读研究生。记得有一个系里的会计去劝业场购物中了万元大奖,听到喜讯晕倒在商场大厅里。消息传来,谈论的人都说,我要是有一万元就干脆不工作了。

  我们的中产经历,就是从当“万元户”开始的。

  中产,不仅仅是消费前卫

  从万元户到现在的百万或千万,尽管中国的大多数人刚刚解决温饱,但起码也有20%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中产,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甚至对收入的直线增长感到麻木,而消费或100年前凡伯伦嘲笑的那种“炫耀消费”,成了慰藉这种麻木的吗啡。

  不相信吗?你一定知道前几年房地产市场的人潮汹涌,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南京,那里的房屋价格几年前就已经超过了每平方米1万元,而一套中产阶级居住的140平米以上的高档公寓一般都在100万~300万元;原先骑自行车的道路上一下子爬满了奔驰、宝马和别克,开车人的神情以最直露的方式告诉你,什么叫“人一阔,脸就变”。在我这次会后的欧洲旅行中,巴黎的一站自然会去俗称“老佛爷”的Lafayette百货公司。当我跨进大楼的那一霎那,汹涌的人潮再一次告诉了我,什么叫中国的力量!几乎每一节柜台都写着,“我们提供中文服务”——中国的发展看来也为旅法华人制造了就业机会;几乎每一节柜台前都拥满了导游带领的中国团队,退税柜台前黑压压的更都是中国人的脑袋;不止一个人请我为他们再买一个限购的Louis Vuitton,一个手上已经抓着三个LV的男子对我说,“太便宜了,每个只要500欧!”

  如果你知道在中国的一些省份,这500欧元或4000多人民币,是很多农民一人或一家的年收入,你就不会有“中国人已经站起来”的兴奋。你也许就会去考虑,富裕起来的中国中产阶层在奔驰、宝马和路易·威登之外,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尤其是精神方面的追求?

  诚然,我们在年初的雪灾和后来的汶川地震中,已经看到了一些征兆:在2月的大雪覆盖了中国南方,造成许多人有家难回的时候,成群的私家车主在他们的倒车镜上挂上了绿色的飘带,免费接送无法回家的人;在5月的大地震救灾中,我的那位现在已经名满天下的朋友,带着自己的60台大型机械和解放军同时到达重灾区,他在那里拼了56天的命,以致自己收购而未来得及出手的7000吨废铜的价格从每吨2.5万元跌到1.2万元。其实,中产阶层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为孙志刚之死抱不平以致最终促使国家废除了“收容法”;再比如,为农民兄弟遭受的不平等“鼓与呼”,促使国家一再出台新的惠农政策;还比如,从捍卫物权、反对“市容”的野蛮管理,到为国家献计献策如何应对全球经济萧条。只是他们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历史使他们成为国家的“宠儿”,也希望他们为这个国家尤其是为这个国家中更多的人民也成为中产做出更多的贡献。

  30年后但愿大家都中产

  其实,使更多的人民都成为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我们的希望,现在也是执政党的近期理想或奋斗目标。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阶级斗争的风雨之后,国家所以会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或我们所说的中产阶层作为奋斗目标,除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改变——拜邓公之勇气,他首先说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外,也有社会稳定或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前几年,在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的时候,我有一次乘坐出租车,一上车司机就和我大谈太平天国。谈完了精彩的剧情之后,那看上去还算忠厚的司机郁郁说了一句,“唉,现在再要有太平天国就好了。”我听了以后大吃一惊,忙问为何?“杀贪官,均贫富啊!”我听后连说,“师傅,你的情绪不对”,引得他对我的身份大表怀疑:“你是当官的?”我告诉他我不是,并且问他知不知道,那个以杀狗官始的太平天国,最后制造“狗官”的速度比它要推翻的清王朝还要快?历史知识大多来源于电视的司机考虑得自然不会这么多,但他相信了我的史学博士学位的身份,也半信半疑中国也许确实不能再有一场“推倒重来”的“革命”。

  你不必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分析司机的出格的言语,但他确实反映了弱势群体或普通大众要求分享改革开放的经济与社会成就的朴素愿望。党和国家看到了这种愿望,所以才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力图缩小阶层间的差异,缩小城乡间的差异,让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你认为这一切和你无关吗?确实,一般说来,中产阶层的收入来源于自己的勤奋工作、来源于自己的专业技能,但你不要忘记,在整个社会的“蛋糕”分配中,你拿走的那块虽然不是最大,但却比普通的工人农民大得多。加之,普通大众与上层社会隔了十万八千里,但他们生病要看医生、孩子上学要找老师、打官司要请律师和法官、有事要找“政府”,日常生活还会遇见形形色色的大小经理。对他们来说,中产阶层就是“有钱人”,而如果碰巧他又目睹了这个“有钱人”为富不仁——比如,医生开刀收受病人红包或老师变着法让学生送礼——他能不把社会不公的原因归结在中产阶层头上?所以,我说过,如果改革失败,中产阶层有可能会成为社会问题的替罪羊。

  那么,出路何在?出路当然是让大多数人都成为中产,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不过,按现在每年1%的增长速度,在中国,即使60%的人成为中产,也还需要30年。

  “全民中产”还有哪些障碍?

  尽管要用30年,但像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那样,成为“橄榄型”的“全民中产”社会毕竟还是一种美丽的前景。问题在,在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中,除了人多以外,我们究竟还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发展资源?在成为“橄榄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又会遇到怎样的障碍?

  不说你也知道,首要的障碍来源于现在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中国的人均GDP本来就少得可怜,这少得可怜的GDP偏偏又被政治和经济上的强势集团以各种明的和暗的方式拿走的太多。明的从收电费的和收过桥费的月薪八千,到平安保险的马明哲之辈年薪6000万;暗的从变相的权钱交易到直接的收受贿赂。事实很清楚,如果不能遏制这一趋势,受剥夺的就不仅是低层社会的老百姓,中产阶层一样难以健康成长。

  和社会分配不公一样严重的,还有中国的农民问题。确实,改革开放使得农民在市场上流动起来,他们不必再像毛泽东时代那样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但是,无论是住房还是医疗和孩子上学,城市对我们的农民兄弟设置的门槛越来越高。按照工业化的一般逻辑,农民先成为“蓝领”产业工人,再通过教育使自己或下一代成为“白领”工人。但问题是,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有几个农民和他们的子女,能够侥幸走完这个全过程?但农民不能被现代化所顺利接受,中国的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橄榄型”的中国也不会到来。

  除了这些客观的难题以外,我们现在所说的中产阶层的精神存在同样是一个瓶颈。如果我们也只知道“独善其身”,只关注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就会失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精神意义。我承认,中国已经有了庞大的中产阶层,但是只要有一天,我们的中产生活是以另一大群人的非中产生活为代价的,这就仍然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之后,精神之花就一定会枯萎吗? ★

  2008年12月,周晓虹写于汉堡-布鲁塞尔-巴黎

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

监狱里的那些事儿(ZZ)

文:一只骆驼
  
  我说的大多是看守所里的故事。我看过一些监狱内部生存纪实之类的小说,说的倒是很生动,但是不真实,看守所的情节也很少。而且全是以坐监狱的角度讲述的,我就以一个监管民警的角度讲讲里面的故事。看守所又叫“小监狱”,有余刑不足一年的也在里面服刑,里面也有很多新奇又让人深思的东西,很值得回味。我尽量写的生动有趣,但大多都是真人真事,限于保密纪律,请勿刨根问底,你就当故事听吧。
  
  第一章 别以为监狱离你很远
  
  监狱里面也不全是大奸大恶的,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进去了。上班不久就遇见一个,那人是个白领,平时很老实,大学毕业还有了很不错的工作,就是爱喝点小酒,他见了我老是说觉得很冤。一问,还真是有点离奇。那人判了5年,够长的,这还是从轻呢。什么案子?盗窃!偷的什么?说来话长了,那天喝的有点高了,发现一家属院门口有条狗,和朋友一合计,找几根棍子,几下就把那狗给解决了,然后几个人就热火朝天的炖狗肉吃,后来被人家发现了,一报案就被抓进来了。为什么?那狗是纯种的德国黑贝,价值9万多,按照《刑法》,判5年还真是从轻了呢。看这哥们儿背的。
  老实巴交的老农民,遵纪守法,勤劳实在,该不会进监狱了吧。还真说不准,这就有一现成的,哥仨都进来,那个垂头丧气啊。问问吧,别背包袱太重了想不开啊。你且听他道来:哥仨农闲时做点木材生意,这天相中一颗大榆树,那树真粗,直径有半米,和主家谈好价钱,去林业局办好采伐证,一大早就去刨树了。那树长在马路边,去时很顺路,就是刨起来费劲,树大啊。到中午才把基本完工,你看那树慢慢的弯了,不对,树是向着马路倒下去的,树那么粗,拉又拉不住。可就这时候,过来一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也很紧张,赶紧刹车,因为速度快,刹车距离长,赶巧就停在大树倒下的位置,结果----,不说了,惨啊。人没气了,车也报废了,哥仨也进来了----过失致人死亡罪。其实那司机也挺惨的,挺帅的一个小伙子,孩子才3岁,一下就没了。后来好一阵子开导,哥仨才缓过劲来,5个月后判决下来了,每人判一年。
  后来在还发现一个,别人叫他“厂长”,一问,还真是厂长。是生产烟花爆竹的厂子,那天技术员在仓库配药,突然一声巨响,爆炸了!本来仓库里就技术员一个人,谁知那天巧了,仓库挨着院墙,院墙外面正巧走过两个学生,结果,全完了。死亡三人,按照《刑法》,这是重大责任事故罪,法人代表就进来了。判决一下来,两年。两年里狱友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反正别人都叫他“厂长”。出来几年了,再见面时那哥们儿还说,我一听见“厂长”这俩字儿就腻歪。
  也有不冤的,两个“飞车党”,大白天作案,看准一挎包女士骑着摩托车就冲过去,很快得手,那女士就喊,大白天啊,街上人多,很多人都喊“抓贼啊”-----,俩人有些紧张,特别是开摩托车的那位,不停的向后张望,一拐弯----谁知道路边停着一辆大货车啊,那速度得有80吧,撞上了。骑摩托车当时没撑多大一会儿就不行了,后面的那个也是重伤,出院之后直接就抓进来了,抢夺罪,还得判。这个有点跑题了,咱接着说下一章吧,题目叫做《监狱里的人最怕什么》
进看守所了还真得有心理准备。首先,看守所也是一个和外界沟通的世界,只是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限制。至于是不是黑暗,说实在的也是有一点,毕竟文明的历史发展到如今,几千年来就没有真正平等过,但相比较来说,比前几年要好很多,在押人员的权利确实能得到保障。需要注意的是监室内部的秩序,毕竟民警不可能24小时在你身边保护你,怎么生存的更好,的确需要不停的思考。里面也有小商店,小医务室等等,但是价格比市场稍高,根据我们这的消费水平,一个月300块基本能够维持。当然你一分钱不花也可以,只是生活质量就不好了。根据我到其他县市交流参观的经验,几乎所有的看守所都不提供衣服、被子,毕竟看守所不是养老院,所以生活必须用品还是要带的。需要提醒的是:牙膏、牙刷、洗衣粉、香皂、洗发液等日常用品一般不允许带,因为牙刷柄可以磨制成凶器;香皂上能写字,有些犯人利用这个串供;洗衣粉和被子里的棉花裹在一起在水泥地上磨一会儿,利用摩擦起热的原理就能点燃起火,里面很多犯人利用这个方法点烟抽,当然别有用心的人还能干一些后果更严重的事情,送的衣服被子是要被严格检查的,以前发现很多缝在衣服被子里面的现金、纸条等违禁品。皮鞋里都有钢板,必须抽调,那个很容易磨成钢刀;还有很多注意事项,进去了民警会提醒你,号里的老大也会教你,当然方式差别很大;这些东西看守所里的小商店都有,不过很多是替代品或者专门采购一些确定没有危险的品种。里面每天三顿饭,伙食一般,不一定能够能吃饱,并不是看守所没钱,我去北京的东城区看守所参观过,那个看守所投资几个亿,里面有空调、洗手间等等,很豪华,外事参观一般指定到那里,但是里面的伙食也不好,也是不够吃。为什么?因为刑法规定,刑事拘留是刑罚措施,刑罚是惩罚性的,让你每天吃的好、穿得好、玩得好,那还不争着去那里度假啊。所以,每月让家人送几个钱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一个问题,几个人一间房?一般都是十几个。一个监室收押多少名在押人员最合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涉及到压力、领地范围、群体心理等研究范围,我们在实践中也会发现,监室过于拥挤,在押人员会因争铺位等原因打架,监室人数过少,监室显得沉闷,变得死气沉沉的。根据我的观察,我感觉每个20平方米的监室收押8-12名最为适宜。
二、关于对在押人员打架问题的认识
  从事监所管理的民警都会有这种感觉,在押人员经常打架,包括女性和老年的在押人员,大多数民警对这个问题都很头疼,因为普通的打架极易引起所内事故,监所领导也是高度重视,但是在管理方面目前尚未发现“灵丹妙药”,多是发现打架的马上揪出来,分别“严厉教育”,或是调号了事。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打架在现实社会中的发生比例也非常高,以我们这个地处中原,人口只有44万的小县为例,每年轻伤以上的伤害案件160多起,伤害类的治安案件将近2000起。科学家在研究动物时发现,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领地范围,当其他动物侵入时就会遭到攻击。人也有这种潜意识的本能,特别是在监所内,由于人员拥挤,每个在押人员的领地被严重压缩,碰撞和攻击在所难免。因此,监管民警不要过于担心打架事件的发生,你担心也没有用,它很快就会来的,重要的你要找到疏导的方法。每个监室都经常发生小到碰撞大到打架的矛盾,有些是在监室内的潜规则下得到“平衡”或消化的,有些矛盾则是在被不断激化逐渐上升为打架事件后“浮上来”了。包号管教民警要经常与在押人员谈话,并从中各种微妙关系。本人在管理中就发现,你越是了解这个监室,甚至了解到每个人之间的矛盾根源,那这个监室里的在押人员就会感觉你是知心人,也愿意听你的,即使出现了打架事件,只要你公正处理,打架双方都是毫无怨言。如果在管理和谈心中发现某个监室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发生“碰撞”,甚至连普通的矛盾都没有,那你就真的要重视了。我看过一本描写狱内生存实录的书,一个有18名在押人员的监室,其中12名案情较重的计划越狱,里面有一句很普通的话让我突然心跳加快----“这几天号里空气压抑沉闷,连个吵架的都没有!!!”。所以,当你发现一个监室突然很长时间没有矛盾时,你真的要小心了。
  三、关于所内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
  关于所内生产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有人认为所内生产能够带来一定的利润,可以很好的缓解当前的经费压力,有人认为所内生产导致监所秩序乱,而且生产工具很多都是违禁物品,容易引起事故。其实在监管场所安排劳动任务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在香港,如果没有合适的工作,就让在押人员做些单调无用的事情,比如将一些石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再让他们搬回来。为什么这样?也就是让在押人员有事可做。如果没有任何事情,在押人员反而会惹出更多的麻烦。有经验的看守民警会发现,有劳动任务时虽然显得很乱,但是打架的事情要比没有劳动任务时少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是最容易感到寂寞和孤独的动物,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世界,人没有天敌,物质丰富,反而越来越害怕孤独。我在和很多出所后的在押人员谈过,他们说,在监所里最痛苦的不是劳累,不是饥饿,甚至不是挨打受气,他们最害怕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他们说,在看守所能呆上三个月,号里几乎每个人从断奶开始的每一件事情都谈过了,甚至有些人把妻子出轨的事情都说了,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然后就是无尽的孤独和烦躁,无所事事的时间长了,他们就欺负新来的人,或者互相打架,有时候甚至什么原因都没有,就打起来了。他们曾经问我“什么样的关系是最好的”,他们说不是战友,不是同学,而是“狱友”!共同坐牢的日子,那是真正的相依为命,不但是物质上,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所以,那些出狱后的人犯很容易再次聚集起来,结成团伙。我在和那些团伙的人犯谈话的时候问一些从犯,为什么参加?他们则说,谁谁找他了,让他去,就去了。我很奇怪,怎么会这么简单?他们则说,其实也就是这么简单。我问他们没有想到后果吗?他们说想到了,不过不好意思拒绝,或者想到不会那么没运气。这些真的很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在押人员会感到那么深刻的孤独呢?这个也关系到压力的原因。大家知道,适度的压力可以调动机体的潜在能量,提高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适应能力。过度的压力大家知道是有害的,同样,长时间过低压力也是有害的。压力过低,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下降,逐渐对外界刺激麻木,反应迟钝。然而人的自我保护功能是不允许这样的,就开始调节,使人紧张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会自己去找些事儿来干,去排遣这些过低压力带来的寂寞。长时间无所事事,有些人就会“无事生非”了。但是人的调节机能也是有限的,长时间的压力过低,人的调节机能也会受到损害,所以有些长时间坐牢的人看起来显得迟钝,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的观点是在监管场所进行些安全系数较高的劳动生产,是有益的,最起码是利大于弊。
3)死刑犯的故事
  监狱里的人最怕什么?不是挨打受气,不是缺吃少穿,他们最害怕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开始的几天会害怕挨打受气,等过了适应期,就会被淹没在孤独寂寞的海里。上面我已经介绍过了,我还是直接引用吧。在香港,如果没有合适的工作,就让在押人员做些单调无用的事情,比如将一些石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再让他们搬回来。为什么这样?也就是让在押人员有事可做,减少人犯的孤独感。如果没有任何事情,在押人员反而会惹出更多的麻烦。有经验的看守民警会发现,有劳动任务时虽然显得很乱,但是打架的事情要比没有劳动任务时少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是最容易感到寂寞和孤独的动物,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世界,人没有天敌,物质丰富,反而越来越害怕孤独。我在和很多出所后的在押人员谈过,他们说,在监所里最痛苦的不是劳累,不是饥饿,甚至不是挨打受气,他们最害怕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他们说,在看守所能呆上三个月,号里几乎每个人从断奶开始的每一件事情都谈过了,甚至有些人把妻子出轨的事情都说了,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然后就是无尽的孤独和烦躁,无所事事的时间长了,他们就欺负新来的人,或者互相打架,有时候甚至什么原因都没有,就打起来了。他们曾经问我“什么样的关系是最好的”,他们说不是战友,不是同学,而是“狱友”!共同坐牢的日子,那是真正的相依为命,不但是物质上,重要的是在精神上。
4)监狱里的什么样的人最混得开。
  上面有朋友说过几天要去看守所住几天,上面我已经大致介绍了一些注意事项,后来想想,还需要再做些说明,就再补一章,希望那个朋友能看得到。
  监狱里的什么样的人最混得开。是能打的吗? 错!是有钱的吗? 还错!别相信电影里的那一套!监狱里什么样的人最混得开?刚来看守所的时候我一直思索这个问题,通过很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混的最好的不是能打架的,因为经常违犯监规,所以一段时间之后,就被政府“镇压”了。也不是有钱的犯人,那些人因为有钱,大多爱摆谱,民警也烦,犯人也是有好处的时候跟着你(其实心里也不是很痛快)没好处的时候就立马踩你。用一句时下的话说,就是到这里了还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这些人老是过一段舒服日子之后,就会遭到一些人的暗算,受到很严厉的处罚。什么样的人混的最好,这些人有两个特点:一、特勤快。小时候奶奶说过一句话我印象最深刻---- 一勤遮白丑,人勤快了到那里都受待见。监狱里跑大号的犯人是最混得开的,跑大号的犯人私下里叫他们“二干部”,其实他们比民警的影响力大得多。因为都在里面,而且24小时都在,所以他们想要捏谁谁,那人就真的惨了。这些人跑大号的都不是特别能打或者有钱的犯人,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勤快,像部队首长的通信员之类的,又机灵又勤快。
  二、特机灵。这些人非常机灵,不但能很好的和别的犯人相处,而且在犯人里威信很高,还非常善于揣摩所长们的心理,每天给值班民警打扫卫生,端茶送水,跑腿干活。说实在的,我每天上班的时候,这些人早早就把办公室,只要把多余的衣服放下来立马就有人去洗,皮鞋也让他们天天擦得锃亮,我开的车子只要停到看守所,不用你说,一个小时之后肯定擦得明亮,比专业洗车的还要好。说实在,这些人有时候耍些小特权,我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犯些小错误,也不愿意追究。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也抹不开啊。
  千万别以为监狱里好混,那些都是什么人啊!根据调查,监狱里面的人智商普遍比外面的高,而且高很多。监狱里能人太多,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使“绊子”。监狱也是一个社会,而且是一个更复杂更难以生存的地方,只要你能在这里混好了,到外面你简直可以横着走都游刃有余。都说外面不好混,到这里锻炼一番就会发现,外面的人大多很幼稚,很傻很天真。最锻炼人的有三个地方:部队、大学、监狱,其中监狱效果最好。列宁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坐过监狱的人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我现在明白了,他老人家也是有感而发啊----
  说句题外话,以前我这人也是很傻很天真,但是现在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社会,我都混的很自在,原因也是我经常观察我管的这些犯人,从中悟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宝贵经验。举个例子:隔壁县的看守所前段时间除了一个事故,监所检察科一位检察官的朋友给他打电话,说一个人和他有过节,今天刚进看守所,让他帮忙给出出气。这位检察官马上到看守所,找到一个监室,对里面的犯人说:一会儿我给你们调一个人过来,你们给我揍他一顿。结果,号里的哥们儿也忒实在了,把人送进去不到5分钟,就赶紧抬出来了----口吐白沫,送医院抢救两个多小时才保住小命。结果,检察官没几天也进去了,很快就逮捕了,教训惨痛啊。我们开会时专门就这个事总结经验教训,当然都是官面话,什么思想认识不够,管理制度不落实等等之类。我在号里说起这个事儿,你猜号里的人什么反应----他们立马给我做技术上的分析,这个说,这老兄也忒没水平了,那个说技术含量太低,净犯低级错误。我们怎么才算做的高级。他们就说,想治谁,打他一顿太便宜他了,现成的法子有几百种,不让他吃饭,紧七慢八,先饿上三四天。不让他睡觉,号里有个人被治的八天没有睡觉,结果大白天一头就栽倒水泥地上了,还怨不得别人,也查不到其他外伤,出事了连证据都固定不了,重要的是,这种法子最折磨人,钢筋铁骨也受不住,号里的管这种法子叫“熬”,谁不老实就 “熬”他几天,保证服服帖帖的。几个犯人还说,所长以后你要是看谁不舒服,交给我们,保证两天不到就给你整的服服帖帖的,还特别安全,身上连个伤都没有。我那个气啊,哭笑不得,看他们欢实的样子,我说,以后你们谁要是不老实我就先“熬”他一星期,结果他们一下子都闭上嘴巴了,一点声音都没有,都过两天了见我还是小心翼翼的。这些那是犯人,简直就是我的老师啊!
5)那些可爱哥们儿
  在看守所里,民警和犯人也能做朋友,而且有些犯人特讲义气。号里不准抽烟,犯人看见烟特渴,如果有人出去,里面的人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带几个烟头回来。有门路的犯人会通过千奇百怪的途径夹带进来几根,然后抽几缕被子里的棉花,裹点洗衣粉,用棉布底子的鞋板在水泥地上用力搓,一般高手不到半分钟就能把火燃起来,再然后就是几个在里面有“面儿”的人物享用一阵儿。我经常进号里和他们聊天,时间长了也有了感情,那天就扔给他们一盒,他们像宝贝似的藏起来了。也合该有事儿,谁知道第二天遇上上级检查,一翻腾,给搜出来了。这下问题严重了。那天我休息,以后的事儿都是后来了解到的。那一阵还是90年代,看守所打人是经常的事儿,结果号里的人全部挨了一顿胖揍,几个重点被特别照顾,整的很惨。为啥?问他们烟是哪里来的,号里的人都不说,这不是和政府对抗吗?!哎----,后来我看到他们都是鼻青脸肿的,也知道了原因,心里也特不是滋味儿,说:干嘛死撑着,说出来我顶多就是挨顿训,不说你们都挨打了,值得吗?号里的几个人就说,要是这事儿漏了,一是对不住你对哥们儿的照顾,二是传出去哥们儿也没法在道上混了。什么跟什么啊,我心里突然就一阵发酸,不管在哪里,都有为自己的信念坚持的人,不管这信念是对是错。
(6)号子里的等级制度
  写之前先回答上面一个朋友的问题-----请问楼主:过失犯罪的和故意犯罪的人都关一起吗?号里的人是按犯罪类别,羁押时间,还是其他标准来安排的?
  答复:入号时不区分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但是区分成年犯和未成年犯,原因嘛,是因为保护未成年,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后执行的更彻底。进去之后先进过渡号,过渡时间是7天。这7天没有劳动任务,主要是学习法律、监规等等。过度期满之后再调号。
  号里也有等级制度。为什么会出现等级制度,这个涉及群体心理学。群体有以下特征:
  1、有群体规范。当然有正式的规范也有非正式的规范。
  2、有群体的凝聚力。这个不用过多解释。
  3、有群体角色。群体一旦形成,他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比如,心理学家梅瑞曾发现,如果3个幼儿在一起玩,那么经过3次聚会后就会形成一套惯例,决定了谁该坐哪里,玩什么玩具,相互之间的活动顺序等等。
  4、有群体领导。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成员的角色地位也就确定了,领导也必然会产生。大家都知道,每个监室都有“号长”,后来为了防止牢头狱霸产生,上级严格禁止有“号长”,但是每个监室还是存在“领导者”,如果将“领导者”调号,新的“领导者”也会很快产生,后来这个情况一直存在。
  号里的等级制度表现最明显的在铺位排列上,按照顺序,叫一铺、二铺、三铺等等。但是一铺的并不是号长,因为一铺挨着墙,睡觉的时候不舒服。二铺才是号长的位置,往下按照每个人在号里的地位依次排列,一铺的地位反而在四五铺之后,睡在最后的都挨着厕所。要是遇上严打,号里严重拥挤,其余的就只好睡在地板上。夜里并不是都能睡觉,每个监室要有两个人值班。为什么值班?值班的职责主要是防止其他犯人逃跑、自杀、打架等违规违法行为。一般两个小时一个班,如果谁值班时除了问题要追究值班人员的连带责任。虽然规定两个小时一个班,但是号里的号长一般不值班,一些有“门子”的犯人也不值班,那些地位低的犯人会多值班甚至值一夜班。我在值班时尽量避免这种现象,尽量做到公平,但是效果不明显。有些犯人愿意值班,因为替别人值班会有一些好处,比如没钱的会得到一些食品,或者不被欺负等等。有些时候我也没办法。号里的等级制度是怎么排列的,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复杂,关系到犯的什么罪名、家里是否经常送钱、在号里是否有人缘等等。一般强奸犯在号里地位最低,次之是盗窃犯。像经济犯、贪污犯的地位较高。像暴力犯罪的地位在号里很不好确定,因为这些人爱打架,可号里能人多,如果心眼少被暗算了,可能会在“镇压之后”地位很低,要是结合金钱、头脑,地位会较高
(7)偷什么自行车啊
  那是在2000年左右,有一段时间县城里偷盗自行车的情况特别严重。我这人也够点儿背的,一年里丢了9辆自行车,我心里这个气啊,一听到偷车贼就想宰了他。那天值班,送来一个犯人,是个盗窃的,办完手续后我问他:偷的什么啊?他说是自行车。-----我立马就站住了。再问,偷的什么?他又说一遍:自行车。我说好,你先站这儿等会儿。我进去把整套的家伙拿来,也不说话,先是一通胖揍。别的民警都很奇怪,小骆驼平时挺和气的,今儿个是怎么了。我说他偷自行车,别人就笑了,我又说今年我丢9辆自行车了,结果连旁边的犯人都笑翻了。我对号里的犯人了说:回去给我看好了,好好给我“熬”几天,回头我再揍他。后来又进来几个偷自行车的,我都是一样待遇。再以后要是有偷自行车的进来犯人也会提醒我:所长,他是个偷自行车的。其中一个同事老是拿这事儿笑我,谁知道,那天中午他老婆打电话,说刚才自行车在学校了被偷了,没法回家。这老兄只好说:你先借同事的自行车吧,我的同事都丢9辆了。谁知道,下午刚上班这个老兄就气势汹汹的,也不说话,先把几个偷自行车的挨个儿揍了一遍。我挺纳闷了,问他怎么了。那老兄说:我老婆的自行车被偷了之后,借别人的自行车到家就做一顿饭,一下楼自行车又没有了。嘿嘿,我那个乐啊。所里还有一个老同志,57了,快退休了,脾气特好,平时根本就没发过什么脾气,见我和那个同事老是揍偷自行车的,可能是于心不忍,就劝我说:可别把人打坏了啊。我说知道了。谁知道几天之后,老头找到我说,小骆驼,你把偷自行车的全部给我集合到院里,我挨个揍他们。我赶紧问老头:咋了所长?老头气的胡子发颤:日他娘,今天和孙子逛商场,我们爷俩的自行车都被偷了!!
8)那些让你诧异的死刑犯
  死刑犯的管理在看守所里一直是难题,因为这些人进来时基本上都能预料到自己的结果,很多死刑犯的精神已经崩溃,高压下的他们心理极不正常,心理活动很不稳定。那年夏天进来一个杀人犯,罪行很严重,120%的要判死刑。从进来的那一天开始,每天都报告,不是要检举揭发,就是提意见,一个高高大大的大老爷们,显得极不正常。我心里清楚,他在寻找活命的机会,如果让他觉得有机可乘,再多杀几个人他不会在乎。于是我给他戴上脚镣,找了几个可靠又罪行较轻的犯人24小时监视他。后来他见无机可乘,就死心了,但是经常哭闹,我就做他的思想工作。我是干什么的啊?犯罪心理学我从来都考满分,考研时我报的就是心理学专业,做个思想工作那是小菜一碟。由于经常开导他,后来在心理上他对我极为依赖。但是那一天还是不紧不慢的来了,那天正好我值班,上班时武警已经把他提出来捆好了。因为那时枪毙人要开审判会,提出的犯人大概有40多个,那大个儿死刑犯是重点。大个儿一见我就哭着喊:“所长,今天他们叫我走哇----”,后面两个武警一听他又哭又喊的,一提扎脖绳,大个儿就干张嘴出不来声音了。不知道什么是“扎脖绳”?我以前也不知道,问老同志,老同志告诉我,这个来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防止审判会上犯人喊反革命口号,在犯人脖子里扎一道绳子,要是发现有这种迹象就拉紧绳子,犯人就不能出声音了。-----觉得有点残酷吗?现在很少开审判大会了,国外经常抨击审判大会侵犯人权,但是另一个声音说审判大会能有效震慑犯罪,因此现在开审判大会审批程序极为严格。还是说正题啊----我看大个儿的精神这会儿彻底崩溃了,想了一会儿,就走到他跟前说:大个儿,我们以前经常谈这个,这一天早晚要来的,他们要你走,你不走行吗。大个儿不吭声,眼巴巴的看着我。我接着说:反正今天要走,拿出点儿气魄来,你来后面还有40多个哥们儿看着呢,别让弟兄们以后说大个儿是个孬种!大个儿停了一会,脸上还挂着泪花,情绪已经恢复很多了,最后他说:所长我知道了,我不会当孬种的,不就是回老家吗,我不害怕。我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吗?大个儿说:这几天心里一直不安宁,饭都吃不下,今天觉得饿了。我说你等着。我回伙房拿了一块牛肉,还有半瓶酒,回来给大个儿喂下,因为大个儿绑着呢,只能一点一点的喂。8点半大个儿该上车了,这会儿他已经完全恢复了,笑着和我、和别的民警打招呼:所长我走了啊。后来执行枪决的武警给我说,那个大个儿死前很平静,枪决前还回头说:往前来点儿,给我个痛快的啊老弟。真的很少见。
  上班多年,所里执行的死刑犯有上百个了吧,很多死刑犯上刑场的时候都很失态,有的当场就屙尿裤子里了,味道很难闻。但是我包号的死刑犯死前大多很平静,我也算是他们的心理疏导师吧。我们的看守所在郊区,周围静悄悄的,特别是在夜里,很多人说那一片儿阴森森的,很瘆人。但我夜里上下班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我上班十多年,从来没有干过亏良心的事儿,就是死的那些犯人,除非是严重违规,我从来没有虐待过他们,该他们享有的权利,我尽量让他们享受到。而且我从不把他们当犯人看,我要告诉他们理念的就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但法律是神圣的,你违法了就应该受到惩罚。佛教有云:你种下这个因,就必须接受这个果,因此你来这里服刑就要端正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我包管的监室很少出问题,就是过去很多年之后,一些犯人出狱后也是先去我哪儿报个到,谈谈以前的感想,谈谈以后的打算。有很多犯人出狱后生意做的很大,他们都经常来看我。当然这世界也不都是好人,也有些犯人来我这里蹭些便宜,甚至借过钱之后就没影了。我也不是傻子,受过两回骗就小心多了,但我感觉这个世界总体上来说还是美好的,还是温暖和谐的,好人还是挺多的。
(9)哪里都有高人啊
  那天监区的铁门坏了,那铁门多厚实啊,一坏怎么都弄不开,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民警们那个着急啊。后来所长们实在没招了,就让我去找个电焊工,准备把铁门切割了。我说等等吧,前几天进来一个犯人,是因为给几个贼私自配万能钥匙进来的,让他看看有招没。那人从号里出来后,让我们给准备几样东西:一把钳子、一把小螺丝刀、一根带弹性的细铁丝。我们把这几样东西扔过去之后,就见他窸窸窣窣捣鼓一会儿,门“啪”响一声,就开了。我呆了好一会儿,他捣鼓的顶多也就是几十秒吧。
  前几天看《李小龙》,感觉李小龙这人体质特殊,异于常人。因为我见过这样的人,第一个也是在监号里,那时他还是个孩子,15岁,是抢劫进来的,有暴力倾向,体质特殊,俯卧撑单手能做80多个,引体向上能做100多个,特别能打,号里没有一个敢和他打,虽然他还是个孩子。后来我问他,练过武吗?他说没有。平时喜欢锻炼吗?他说从来不喜欢锻炼,就爱睡觉,天生力气很大。我想世界上真有很多这样的人,天生神力,比如李元霸、鲁智深等等,虽说评书里夸张了,但是现实也有很多异于常人的人。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武警中队的一个小民警,每年散打都能在全省拿名次,平时也不怎么爱训练,可就是力气大的吓人。上警校时也有一个这样的同学,不胖,但很壮实,反应非常敏捷,力气惊人,俯卧撑单手做100多个很轻松,散打对练时没人敢和他一组,他就只好一个人练。后来警校推荐他去参加一个散打比赛,结果,第一个回合他一拳把另一个警校的队友给打休克了。
(10)越狱
  别以为每天都是太平盛世,在看守所每时每刻都要提高警惕,因为根据来自全国各地的安全通报,时不时的会有犯人越狱或暴动的信息,因为是真人真事,听来暗自心惊。有一少部分在新闻里或者互联网发布,95%的只是内部通报,让各地加强安全措施。身边就有一例,是没有成功的越狱暴动。某县(离我们很近)看守所一个号里的犯人准备暴动越狱,计划如下:某民警腰椎间盘突出,该号一个犯人会穴位按摩的手艺,经常给某民警按摩,犯人计划利用给民警按摩的机会,用磨尖的牙刷柄将民警杀死,抢到钥匙,然后打开监室门暴动越狱。犯人的计划很周密,制定了两套方案,但是准备暴动的时候到了却出了意外:那个民警家里有事请假了。暴动信号一发出就暴露了。涉及保密纪律,细节就不说了。反正很多犯人加了刑,那个腰椎间盘突出的民警一个多月都没有上班,搁谁不害怕啊。
(10)劳动号
  劳动号里关押的都是余刑不足一年的犯人,因为都判过刑了,心理稳定,加上余刑不多,管理上较宽松。看守所一般都有生产任务,像个小厂子,民警不多,因此劳动号里的犯人大多在外面打打杂、跑跑腿,很自由。加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们大多很勤快、听话,和民警们也都很熟。特别是里面一些余刑不足两个月的,一般都是大胆使用。你想想,剩不了几天了,谁跑啊,脱逃罪一般都是加刑两年,用脚趾头也能分清厉害,就是撵他们也没人跑。虽说劳动号都在大墙院内活动,偶尔需要到办公区干活儿的,也让他们出去一会儿,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也有意外,是真事儿啊,你仔细听我讲故事-----
  那几天所里做办公家具,因为劳动号里有个犯人以前是高级木工,余刑还不到一个月,干脆,买点木料在所里做,结实耐用还省钱。干了几天,活儿也差不多了,但是油漆用完了,民警们正开会,就让一个犯人从会计那儿支点钱去街上买了。前几年这事儿常有,领导们也都没把这事儿放心上,谁知道,天儿快黑了,还没见人儿回来。所长们慌了神,咋办?这问题严重啊!犯人要是脱逃了,我们是渎职啊,弄不好要判刑的。赶紧派民警去找吧。所有的民警集合后都撒到街上了,半个小时过去了,没找到,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找不见人儿。哎呦把所长们急的-----,上报吧,看样子是包不住了,要是犯人脱逃了24小时内必须上报省厅的,隐瞒不报后果更严重。先给局长汇报,局长正开会,一听,也坐不住了,不到5分钟就到看守所了。一堆儿领导小声研究,别的民警大气儿都不敢出。研究结果:先不上报省厅,赶紧找,争取12小时内能有线索。局长把局里闲着的能动的车子都调来了,把那个犯人所有亲戚、朋友的地址列个清单,每辆车两个民警,挨家找。几十辆车子就像几十支触角,以看守所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着、搜索着。到了夜里11点,还是没有音信儿,民警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了,领导们更是着急,头上都快冒烟儿了。特别是几个当天值班的民警,都开始安排后事了,给家里打电话:要是进监狱了,存折在哪儿放着,密码是多少,照顾好爹妈,先不告诉孩子啊,别影响学习。大家心里那个沉痛,难以形容,反正气氛很压抑,心里很难受。到了凌晨1点40,所长手机响了:找到了。大家一听“轰”都站起来了,赶紧往外面跑。在哪儿呢?就在看守所旁边的一个草垛里。几十个民警围着一个人,正是那个买油漆的犯人。有人问:打他了吗?没有,哪儿还有那个心思啊。问问情况吧,那犯人一说,我们都呆了:那犯人一年多没到外面去过,哎呀外面好热闹啊,人真多,街上真繁华,好在还没有忘正事儿,不过买过油漆之后他就开小差儿了。买了包烟,抽的那个美啊。以前爱喝两口,又买瓶小酒儿,喝的舒坦,一会儿一瓶就见底儿了。该回去了的时候这哥们儿犯愁了,犯人不允许喝酒,这回去了不得挨训啊。咋办?没办法。酒也喝多了,走路一晃一晃的,磨蹭到看守所附近,不敢回去了,酒劲也上来了,犯困,干脆,找个草垛他睡着了!!!-----看着这个还有点迷糊(估计还没有睡醒过来)、不时打个酒嗝儿、抱着两瓶油漆的哥们儿,听着他说完,我都想去哭----哥们儿你的玩笑开得也忒大点儿了吧!!!

(13)贵族享受
  你知道混的好的犯人在里面是怎么享受的吗?因为监区内有很多摄像头,我曾经留心观察过,说起来你都难以相信。给你举个例子。那段时间我一直观察一个犯人,那时还是夏天,蚊子多,监室里也没有空调,但是夜里那哥们儿睡觉的时候一直有人给他扇扇子,睡醒了立马有人给叠被子,闲了有人给他捶背、捏脚。洗澡的时候,边上有人给他搓背,他要刷牙了,立马有人给他挤好牙膏,在水管上冲过了递给他,边上还有人给他端着水杯等他漱口。平时有人给他洗衣服,他的皮鞋每天早起时就有人给他擦得锃亮锃亮的,每天身边都有俩小跟班儿随时候着。(乖乖,国际酒店也享受不了这种待遇吧。)他从来不用打扫卫生,也不用夜里值班。我发现这些情况后,觉得他太搞特殊了,夜里值班时也把他排到值班表里,结果晚上总是有人替他值班。我是干什么的?我是监区秩序的守护者啊。不行,这事儿我得管管。调查吧,把号里的人挨个提出来问问,结果都说是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他们。号里不能出现牢头狱霸啊,是不是他们不敢说真话?不行,还得深入调查。找了两个信得过的耳目,安插到号里,过一段时间反映说,其他人确实都是自愿的。问原因,那人也是个人精,在号里很能混,在外面也是黑白两道都很吃香的那种,自己有好几个经济实体,是个大老板,有钱,号里的人跟着他有好处,因此一堆犯人把他伺候的像个皇帝。嘿嘿,好玩吧。后来熟识了我问那人:咋样儿,看你过的挺舒坦的,比外面舒服吧。那人笑了:不受罪倒是真的,可是太闷了,憋得慌啊,这一点儿我和别人没两样,我现在一分钟都不想呆在这里,以后说啥都不能再进来了。
(14)盗窃绝活儿
  小偷儿里面也有高手,他要是想偷你,防都防不住。号里关过一伙儿盗窃摩托车的,十来个人,分工明确,有运赃的,有销赃的,有负责开车接应的。其中有三个人,专门负责偷车,非常的专业。那伙贼在半年之内偷了300多辆摩托车。估计有人要问,偷一辆车需要多长时间?我也纳闷,就问他们,开始他们都不说。后来判决下来了,有好几个无期,他们也觉得再出去“创业”的可能性不大了,再问犯罪方法的问题问什么就说什么了。我问一个人,偷一辆摩托车需要多长时间?那人回答:说了你也不信。我说你尽管说,那人说,一般不超过三秒。什么?我呆了呆。那人笑笑,继续说:我看准一辆车子后,从拿出工具开始,心里默念:1--2--3--,一般三秒钟都能打开,最多5秒,否则立即走人,以防走水。嘿嘿,你是不是也不相信?!他们偷车时用的工具是自制的,像个“T”型,将工具插入钥匙孔,用力一拧,锁芯就坏了,骑上就走。用那个工具偷自行车更是小菜一碟儿,但是他们说一般不偷自行车,不值个钱!我又问,要是锁上大锁得多长时间?他说加大锁的要费劲些,大概得十几秒,因为太费时间,危险性就高了,不是条件特别好的情况下不偷加大锁的。大街上骑摩托车的人买个东西、逛个超市、去医院看个病,为了省事儿,一般不加大锁,偷起来很方便。
  也有专偷自行车的。有人要问了:自行车不是不值钱吗?谁说的,蚊子腿儿也是肉,再说贼也不会嫌贫爱富啊。不过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偷自行车的:开一辆小厢货,后门打开,看中目标,下来几个人提几辆自行车往车上一扔,然后立马加速离开,比搬家公司利索多了,过程也就几秒钟。这是团队合作,也有单干的。县城有一惯偷,爱偷自行车,一天最多偷十几辆。你要问了,十几辆一个人怎么骑啊?你听我慢慢说。他先到一个网吧,里面上网的孩子一般警惕性不高,打开一辆车锁,骑走。然后到另一网吧把车子停下来,再打开一辆车锁骑走。最后,他觉得今天的工作量差不多了,就停住,一辆一辆的骑到一个地方销赃。丢车的人一出门谁都找不到自己的车子,谁能想到自己的车子正在另一个网吧门口停着啊。那人还说:有时候工作到深夜,累了,就去喝二两,喝完去街上逛逛,走到一个网吧,网吧都关门了,但是门前还有一辆自行车,孤零零的停着。走过去一看,锁已经撬开了,估计是自己偷的,忘了骑走,都半夜了还没丢,很感慨:现在社会治安真好啊! 切! 切切!!
(16)偷喝酒
  那回和几个出来的哥们儿喝酒,说起以前的事儿,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号里偷偷喝酒,也就那么一两次,可过去好多年了都忘不掉。我记得上学时心理学教授说过: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故意犯错的欲望。我觉得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比如号里不让抽烟,他们就想法设法的搞来,只要搞到一两根儿,平时抽不抽的都想来两口。酒控制的更为严格,因此,在里面的有时候常年喝不了两口,看见酒特别渴。那会儿是大年初三,年前的检查已经结束了,因为是过年,里面管理很松,可以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看书等等。但是和我关系不错的几个犯人一直和我磨叽:所长搞点酒儿呗,一点儿就行!我开始没答应,后来觉得也没什么,就按照他们教的,拿个塑料的水杯,在外面商店里打些散酒,灌满,提着一晃一晃的进来了。嘿嘿,还真没人注意。进到号里,他们几个正在打牌,我拍拍一个人,那人回头,看看是我,问:啥事儿所长。我说没事儿,我这儿有水,喝口?他也不客气,拧开盖子,眯着眼睛喝了一口,喝完之后猛地睁大了眼睛,偷偷看看别人,杯子都没有放下来,又是一大口灌下去了。乖乖,得有三两一下就进他肚里了。这时候其他人也发现不对劲了,都来抢他手里的杯子,哎呦那个热闹,一斤酒两分钟就见底儿了。几个没喝到的抱着水杯又吸又添,那个馋样----难以形容。喝完了,几个人笑眯眯的坐在那儿,也不打牌了,也不说话了,就是陶醉的回味着。后来我又偷偷违反纪律给他们灌过一回。过了好几年了,出来的哥们儿一说什么酒最好喝,都一致说在号里喝的那两回最香,一辈子也忘不了。可是我再买那个酒,估计他们也喝不出以前的那个味了。

2008年12月13日星期六

It's My Life

This ain't a song for the broken-hearted
这绝对不是一首给伤心人听的歌
No silent prayer for the faith-departed
我不会为失去信仰的人去祈祷
I ain't gonna be just a face in the crowd
我不希望自己只是和其他的那些人一样
You're gonna hear my voice
你将会听到我的声音
When I shout it out loud
当我大声喊出来

Chorus:
It's my life
这是我的人生
It's now or never
把握现在,机会稍纵即逝
I ain't gonna live forever
我从不希望自己长生不老
I just want to live while I'm alive
我只想趁活著得时候好好的生活
(It's my life)
(这是我的人生)
My heart is like an open highway
我的心像是畅通开放的高速公路
Like Frankie said
就像法兰克唱的那样:
I did it my way
我走我自己的路
I just wanna live while I'm alive
我只想趁活著的时候好好的认真的生活
It's my life
这是我的人生

This is for the ones who stood their ground
这首歌是为坚守自己人生信念的人们而唱
For Tommy and Gina who never backed down
为面对生活困难从不退缩那一群人而唱
Tomorrow's getting harder make no mistake
毫无疑问的,我们未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苦
Luck ain't even lucky
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幸运的事情
Got to make your own breaks
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寻求突破

Chorus:
It's my life
这是我的人生
It's now or never
把握现在,机会稍纵即逝
I ain't gonna live forever
我从不希望自己长生不老
I just want to live while I'm alive
我只想趁活著得时候好好的认真的生活
(It's my life)
(这是我的人生)
My heart is like an open highway
我的心像是开放的畅通的高速公路
Like Frankie said
就像法兰克唱的那样:
I did it my way
我走自己的路
I just wanna live while I'm alive
我只想趁活著的时候好好的认真的生活
'Cause it's my life
这是我的人生

Better stand tall when they're calling you out
当别人找你麻烦,请挺直身子!
Don't bend, don't break, baby, don't back down
不要屈服,不要放弃,朋友,不要畏缩!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08年12月6日星期六

中美货币战争(ZZ)

如果十分勤劳与节省,我们是不是会富有?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的钱哪去了?

  想起个最俗的问题。每个人做梦都想的事是什么?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那就是发财。这个“财”到了经济学的市场上就是货币。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钱”,这是形容赌徒的惨状,那么我们不吃,不喝,不抽,不赌,努力加巧干,是不是财富就能直线上升?不尽然。就怕一个子儿不花,钱也会蒸发。啊?!有人想这不耸人听闻嘛!1991年前苏联的惨状,相信还是有许多人头脑中是有认象的。积攒了一辈子的积蓄化为泡沫,口袋里的钱一夜之间没了。财富不会无故蒸发,去向只有一个,被掠夺!
  《货币战争》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无形的掠夺具有隐蔽性,而且更可怕。
  人们生活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怕挣不到钱,最怕物价上涨,最怕自已挣钱速度跟上不上物价的上涨的速度。股价暴跌,大量的失业人群,物价飞涨,这一切代表什么,通货膨胀!这是此书重要观点之一。由于从众心里、惯性思维或表向的迷惑,人们常常认为通货膨胀是政策导向或制定问题,其实不然,通货膨胀正是衣冠楚楚的银行家疯狂掠夺财富的一件工具。而货币的膨胀的实质往往被物价膨胀的现象所掩盖,“用这个办法政府可以秘密地和难以察觉地没收人民的财富,一百万人中也很难有一个人能够发现这种偷窃行为。”书中这样说。“死你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记得常常有人这样的威胁对手,在没有战火销烟的时代,通货膨胀的阴谋威胁不是传说。
  《货币战争》惊暴,美联储为私人银行,为少数股东控制的集团。世界上什么商量稳赚不赔,货币呗。这东西人人需要,如果掌握了它的定价权,那绝对是“老大”!,“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金融家梅耶.罗斯切尔德就敢如此叫嚣。而美元竟是通用货币,货币发行量、利率、汇率这些对通货膨胀有巨大影响的因素,哪一个是我们能真正掌控哪个呢?可见我们的被动性有多大,不寒而栗!
谁掌货币的发行权,谁就取得了绝对的货币控制权,这当然会影响到商品的定价权。“金融超限战的原则就是取得定价权”,这是郎咸平半年前说过的话。万事皆这样,没有主动权,注定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建设银行的国内发行价是6.45元,高于对美国银行发行价6倍多。本国人购买本国股票却要比外国人支付高达6倍以上的价格,全世界绝无仅有。只是千万不要误以为只是建设银行如此,中国所有股票发行都是如此,中国石油的内外发行价更是相差10倍,所以中国石油一上市,美国巴非特就赚了数百亿,瑞士瑞银集团也赚了数百亿,而投资中国/石/油的中国/股/民却被套资金接近3千亿,相当于汶川大地震全国捐款总额的10倍”。(消息来源:腾讯网)这是本人半年前摘录的消息。这条消息说明定价权对资产价值影响的有多大,而我国现在已有14家银行上市,应引当起注意了。
  反过来,再看我国人民人行的金融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央行基准利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以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和外汇等。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我国虽有货币发行权,可以掌控央行基准利率,但如果外资注入,那可不是07年所说的简单的一点点“游资”,再贴现、国债、外汇……这些环节上,若有一点点疏忽,那就会有人在睡梦中失去自已的活命钱。
  另外此书还对亚洲四小龙被剪羊毛的“97东南亚危机”做了详细的历史溯源,“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最关键、亦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要迅速稳定人民币汇率,消除汇率持续大幅度升值的预期。”“目前所谓“小步快跑”的升值策略大错特错,只会进一步强化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加重中国经济潜在的危机因素。一旦升值预期改变,后果就是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和金融危机。”“中国完全不需要国际热钱炒做,需要的是真正兴建企业、解决就业、引进先进管理和技术、提升中国技术水平和积累人力资本的实质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不得不堤防新一轮的“剪羊毛”事件发生在中国身上,尤其是活钱不多的老百姓身上。
  有些人,持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持无所谓的态度,说什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盲目乐观与自信,也是不可取,“中国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强国目前只是常规性的预测,并没有包括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所可能造成的破坏与阻挠的评估,比如金融战。”
  这本书颠覆了本人以前阅读过的《货币银币学》、《股票与证券市场》等教科书,有点阴谋学的意味,个人认为颠覆的有理。不搞阴谋,可以论阴谋,否则真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了,岂不可悲。
  摘下书中的一个小故事,给大家提个醒:居民马哈蒂尔找到小区片警格林斯潘报案,说家里东西被偷了,小偷可能是惯犯索罗斯。片警格林斯潘嘿嘿一笑,说:“也不能全怪小偷嘛,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谁让你们家的锁好撬呢?”居民马哈蒂尔不满地说:“那小偷怎么不去偷中国和印度呢?”
  片警格林斯潘叹了一口气,说:“中国和印度的院墙太高了,索罗斯爬进爬出的不方便,要是再摔下来出了人命,不还是我的事吗?”小偷索罗斯在旁边听了之后,冷笑一声:“在他们的院墙上掏几个洞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片警格林斯潘赶紧看看四周,小声说:“已经派保尔森去中国了,听说2006年底就可以挖开几个大窟窿。”小偷索罗斯听了大喜,拿出手机就开始给同伴们发短信,“人傻,钱多,速去中国。”形象。
  经济危机离我们真的很近了。不想知道钱怎么来的,但绝对想知道钱怎么没的。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外贼内鬼横行的时代,深信这句话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防贼甚于防川。这次金融危机中,“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是中国功夫和中国制造的精神,但愿四万亿能起点作用。
有趣的是,再翻一下去年腾讯网的关于此书讨论,历史总是让人发狂,也令人发笑!

相关请见:腾读网:《货币战争》,对全球进程的反动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

所有的爱情都是美丽的(ZZ)


这周忙得没空更新,盖我的德国同事兼mentor莅临上海。不由得佩服丫还真会挑日子,得以观赏昨日南京路的人潮。

人潮中竟然还有人猛拍我肩膀,回头一看是本科同学。小概率事件啊。

好了,我们来谈谈题目。

其实,每次下班了我回玉兰香苑那小破屋的时候,都要穿过那片自发形成的路边摊。

玉兰香苑的伟大在于这里既有颇为富足的村民大款,也有行色匆匆的外企白领,也有面露菜色的IT民工,有隔壁血汗工厂的打工妹,也有打着零工的外来务工人员。

但是共同点都是,年轻,对将来的上海生活充满渴望。于是我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情侣。

有段时间,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的打工妹,套着日月光的狗牌,挽着自己的男友,在乱哄哄的路边菜摊逛街,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手中那山寨机的mp3音乐开的轰天作响。然后脸上作沉醉状。廉价的丝袜和短裙,拙劣却不能掩盖青春的骄傲。男友差不多都是耳钉男,睡不醒的眼神,瞅着不远处新开的理发店。

有的时候,我笑问自己。

一个IT男,漂了几年而已,为什么以这一种心态来看待呢?我的个人感情生活也不是太一帆风顺,但是我和我老婆至少能够甘苦与共地一路走来。要归功的话,应该是那些年的辛苦日子造就的。
有钱,有地位,也未必能够换得真心相对的伴侣。

昨天,我的一个混迹上海滩金融的表哥,把我数周前和他谈笑的话当真,邀请我和我的mentor去沪上一家pub.

老实说,陆离的灯光下,真的是美女障眼。但是所有的主题都是掷骰子,喝酒...巨大的音乐声下,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舒适的交流。所以,我断定这个地方没有爱情。

我没能忍到40分钟就出来了,他说,他要待到明早4点才会回去。婚姻失败的他的生活就是这样。mentor兄说,the wine is good.

美女,帅哥,美酒,香车,在玉兰香苑的麻辣烫的享受中黯然失色。

所有的爱情都是美丽,哪怕是看上去失败的爱情。所以,抓住你爱的人。

因为,没有她,你的心放在哪里?

不是每个女人都是那个叫克利不卢梭的海神,但是我敢肯定你的心会放在一个铁盒子里,虽然在跳动,但是,谁听的见?

谨以此文致一个朋友,take care.

飞跃(我们自己的鞋)


我校友在法国原店拍的,其实国货也真的不错.危机面前建议支持国货,我现在也有一双回力!
"里昂的一个运动鞋店,目前在法国和欧洲挺流行的飞跃牌运动鞋。
我拍照前一个小男孩点着这个鞋子给爸爸看,老爸很艰难的拼出'fei fei fei yue yeu',然后说这个是什么牌子。那个小孩似乎说这个鞋子很流行,也想要一双。
飞跃鞋是被一个法国人代理去国外的,经过2-3年的发展在欧洲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声誉,从外观上来讲我觉得做了一些调整,似乎鞋头更加坚固了.很多流行杂志上有它的照片,在法国要买45-50欧元一双,这个鞋在中国20块钱估计现在都没有人去买了.法国人号称要用飞跃的简单线条感和复古的造型来对抗converse的天下.它在法国的口号是'flying forward!'
大家如果还记得的话,这个鞋子在我们小时候体育课上还是很流行的。"

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

端茶倒水的五种后果(from FT中文网)

事情是这样的:

正在开会的时候,员工小王站起来给大家倒了一圈茶。他先从左边的副经理开始倒起,依次是员工小张、员工小李,总经理和另一位副经理,最后是自己。

小小的一件事,在每个人心里演化成不同意味的故事。

小王左面的副经理:哦,谢谢。――视若无睹,没有任何后果。

小张:吃,马屁精。可真会表现自己呀。要是头儿不在,看他还倒不倒茶!――小王从此沦对小张心目中的丑角,善于溜须拍马,迎合上司。

小李:哎呀,糟啦,为什么我没想起来去倒茶呢?下次一定要抢在他前面。――小王从此有了一个竞争对手。

总经理:嗯,不错,小王挺懂事。――小王从此赢得总经理的青睐。

小王右边的副经理:他为何不从右边开始倒?右边离总经理更近嘛!这分明是看得起另一个副经理而看不起我嘛。――小王莫名其妙成为这个副经理的敌人。

其实小王只是口渴得厉害,又不好意思光是自己一个人喝茶,于是出于礼貌给大家都倒了茶。至于倒茶的顺序,完全是不经意间形成的,没有任何讲究。

那么一件简单的事情,都会有这么多可怕的后果,更何况在公司里做的其它事呢?

初入职场的新人每每提起这些事情,就有不寒而栗的恐惧。我的一个小师妹竟然为此一次又一次地辞职,最后干脆躲在家里不出来工作完事。

如果以为躲得过这些是非,那就错了。

不要说同事间了,就是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也会发生诸如此类的猜疑。

而我可能也是猜疑的受害者,被有的人认为是剥削,呵呵,一笑而过!

2008年12月2日星期二

《年轻的时候》—席慕容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能始终温柔地对待她
那么
所有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激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忆
临终的时候
你就会知道
在暮然回首的刹那
没有怨恨的爱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Business in China(FROM ECONOMIST)



Going, Gome, gone?
Nov 27th 2008 | HONG KONG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China’s richest man disappears, and his company hits a wall

APWHATEVER your no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a listed company, having an important executive arrested is a problem. But not even being able to say whether, or why, an executive has been arrested is worse. Such is the lot of Gome, China’s largest electronics retailer, with 12% of the market, about half as much again as its nearest rival. In a few months Gome has gone from an example of extraordinary success, as it served China’s pent-up consumer demand, to an example of the murky and fragile state of Chinese business.

Gome is in trouble partly for reasons beyond its control: the impact of an economic slowdown on clearly chastened Chinese consumers. But it is also at risk because of the way it is managed. In September Gome’s founder and chairman, Huang Guangyu (pictured), was being described as Asia’s equivalent of Sam Walton, the founder of Wal-Mart. The Hurun Report, a newsletter, calculated that he was China’s richest man, with a fortune of $6.3 billion. Approximately $2 billion of that came from a 36% direct stake in Gome, and the rest from a hotch-potch of other investments in property, shares and an unusual private company that owns 450 of Gome’s 1,300 branches.

Mr Huang’s business dealings have raised questions in the past. In 2006 he was investigated in relation to a large government loan which was said to have funded Gome’s initial growth. But other than an announcement of exoneration, details of the case were never disclosed. Any residual concerns were allayed to some extent by Gome’s extraordinary growth. In the past two years it has bought out two rivals and opened more than 100 branches. Its revenues grew by 72% in 2007, and increased by 20% in the first nine months of this year, driven by demand for televisions to watch the Olympics and for washing-machines and refrigerators to furnish new homes.

Along with this growth, however, came an increase in debt, both to purchase inventory and to pay for expansion. Gome’s share price started to fall in June, along with the share prices of other Chinese retailers, as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China’s housing boom was losing momentum. On November 18th, for no apparent reason, Gome’s share price parted company from those of its competitors, and the slide suddenly became a rout.

Six days later a website run by Caijing, a business magazine, reported that Mr Huang had been detained by police on November 19th for insider trading in the shares of Shandong Jintai Group, 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controlled by his brother, the share price of which had soared and then crashed last year. Police in Beijing confirmed that Mr Huang was under investigation, but did not give any further details. Other Chinese publications reported that Mr Huang had been detained as part of an investigation into bribes paid to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exchange for the right to list on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in 2004. Some reports suggested that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rn China, where Mr Huang is from, may have altered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to his disadvantage.

In the face of all this speculation Gome has been at a loss. The company could not even confirm whether or not Mr Huang had been detained, saying only that it was “making necessary inquiries” in an effort to “verify the allegations”. Trading in Gome’s shares on Hong Kong’s stock exchange was suspended on November 24th. The stock exchange requires companie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factors which could affect the share price. Gome’s response is that it cannot provide information it does not have—an argument that may provide legal cover, but is hardly reassuring. Mr Huang himself has vanished.

Gome’s big suppliers have pledged their support for the company. They would certainly not want to lose such a big distributor in today’s difficult economic climate. Gome’s accounts show that a large bond must be refinanced by May 2010. No one extends credit these days without feeling confident about the recipient. If Gome does not change, it will be gone.
Powered By Blogger